在过去几年里,美国政府对本土是否仍能保持尖端芯片制造能力的担忧达到顶峰。媒体上充斥着美国在芯片领域落后于人以及失去生产尖端芯片能力的报道,这种焦虑既源自地缘竞争,也是由于美国似乎真的失去了这一能力。D2D咨询创始人Jonathan Goldberg认为,这个问题主要是经济挑战而非技术障碍。也就是说,英特尔仍然拥有生产尖端芯片的技术,只是在经济层面看,这门生意并不赚钱。
英特尔在芯片制造领域拥有最先进设备并积累了深厚的行业经验,只是他们无法以盈利方式生产18A和3nm级别的芯片。目前,美国面临最严峻的问题是,如果因为军事冲突而无法自主生产高级芯片,同时台积电停止为美国提供晶圆服务,将会直接威胁到经济,并造成巨大的破坏。
如果英特尔能够获得足够资金进行恢复产能,他们将迅速重启生产过程。在恢复初期阶段,其良品率将极低,但政府若愿意补偿这一损失,以固定的价格购买仅有5%-10%良品率的晶圆,就可以让英特尔得到“喘息”的机会,以此进行工艺优化。
半导体行业中,产量解决了许多问题,只要能够承受大量不良晶圆成本,就可以获得必要经验来优化工艺,从而提高良品率。台积电崛起故事表明,英特尔错过了移动市场机遇,使得台积电成为了手机代工厂首选,因此其产量大幅增长。此外,还有两个因素推动了台积电:政府直接补贴,以及新台币带来的间接补贴。
新台币虽然自由浮动,但近二十年与美元挂钩,如《经济学人》所示。这意味着新台币相对于美元购买力持续下降,而这个时期正值台积电崛起期间,该贬值始于亚洲金融危机,并随时间加剧。这为台積電提供了一笔巨大的、间接性的补贴,让他们可以支付具有竞争力的员工薪资,但实际上远低于同行 美国员工薪资。
了解如何取得成功至关重要,因为管理层将货币优势投入人才团队建设中,而不是浪费在无关核心业务的一些收购上。这引发一个问题,即其他厂商如何才能与之竞争?
尽管美方了解到汇率对企业影响,但一直未采取行动干预参与半导体产品生产需要外部资金支持,对于英特尔来说,让政府介入尤为重要。而采用更加符合市场化规则的手段吸引外部投资,或许是一种更合理的措施。但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通过补贴方式来“救助”英特尔。此外三星怎样应对?由于类似原因韩元的地位与新台币差异不大,但三星却选择把这笔意外之财用用于其他地方,从短期内可能需要更多财团支持。不过现阶段内存业务对整个三星集团来说更为重要,因此可能会决定专注于此事项。显然,无论是英特尔还是三星都需要来自外界的支持才能继续参与这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