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工业机器人踏上新征程智能化大潮掀起浪花

在工业机器人向具身智能时代迈进的征程上,中国正处于一个关键时刻。根据国际标准ISO 8373:2021,工业机器人是自动控制、可重复编程的多用途操作装置,它们能够对三个或更多轴进行编程,不论是在固定位置还是移动状态,都能在工业环境中应用。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其安装量占据全球总量的一半。国内厂商正在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缩小与海外领先企业的差距。在全球范围内,为了提升智能特性,工业机器人需要向具身智能迈进,这将带来新的变革和发展。

按照功能划分,工业机器人的类型包括包装、上下料、喷涂、物料搬运、焊接、打磨、码垛和装配等。其中,物料搬运、焊接和装配机器人应用最为广泛。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2024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有约428万台新部署的工业机器人,在工厂运行,这一数字同比增长10%,创历史新高。

中国目前拥有约180万台保有量,是目前全球最大市场,也预计未来几年保持快速增长率。在光伏、高端汽车电子和半导体领域,有望成为主要驱动力。此外,由于国产化率逐渐提高,“四大家族”在中国市场份额从70%下滑至40%左右,而埃斯顿和汇川技术则填补了这一空白,以8.5%和6.5%分别占据国内市场份额。

尽管国产化率提高,但核心零部件如伺服系统与国外产品仍存在差距。这决定了精度稳定性及负荷能力。而部分厂商如埃斯顿通过自主研发控制系统,如华中数控、新时达等公司,以及汇川技术在伺服系统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其自主化水平逐步提升。

吴易明指出创新能力是产业核心竞争力。他认为国内厂商以成本优势为基础缺乏技术创新而停滞不前。但埃斯顿已经实现盈利,并展现了其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其核心部件自主化率超过90%。

具身智能理论与技术突破将引领行业发展方向。这一理念涉及到基于眼睛感知建构认知模型的问题解决方法,与熟练工手作业相似。中科光电推出了“仝人”系列智能焊接机械手,可以识别多品种小批量工件并规划复杂作业轨迹,为军工领域提供了可能性的验证案例。此外,“昊龙”货运航天飞机会首次展示工程研制成果,并开启商业航天国际化发射新篇章。一箭15星力箭一号遥五运载火箭完成首次外星搭载发射任务,为此类活动奠定基础。

最后,在2024年的工博会上微亿智造CEO张志琦揭示了当前行业痛点:即使微小产线变化也需调整全局轨迹,每万名产业工人的机械渗透仅392台,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将继续受到关注。

标签: 智能输送方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