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机器人产业成为了各国竞争焦点。2017年7月5日,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显示出强劲信号:中国机器人的蓬勃发展已经将其推向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并且正加速进入高端产品和智能化领域。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工业机器人供应商主席安德烈亚斯·保尔指出:“全球每10台工业机器人的使用中,就有3台在中国。”这表明中国已经连续五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的最大用户。据统计,自2013年以来,我国工业用量大幅度上升。2016年的总销售量达到了8.9万台,与去年相比增长了26.6%。其中,国产工业用量累计达到2.9万台,比去年增长30.9%,而安装数量则超过了全球新增数量的30%。
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制造2025”的攻坚期,其中智能制造被视为推动新一代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的关键,而此过程中的机械自动化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罗俊杰副司长表示,“十三五”将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机械自动化行业快速成长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以机械自动化应用为代表的智能生产模式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迈向新的高度。
尽管我国在机械自动化领域起步较晚,但近几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使得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并正在朝着更高端、更智能方向前进。我国《机械自动化产业规划(2016-2020)》设定了2020年的目标,即实现自主品牌生产10万台以上的人工协作式高科技含量产品,以及拥有5万台及以上六轴及以上的人工协作式产品。此外,还取得了新一代技术突破,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专有识别技术已在国际上占据先进地位。
如今,一些龙头企业通过市场竞争脱颖而出,在细分领域展现出了一定国际影响力;同时,一些企业也逐渐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在多关节型产品方面,国产销量同比增长92.7%,占总销量40.4%;预计到2020年,本土市场上的高端产能将占50%以上,这意味着我国正在加速追赶并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从深入分析来看,这场改变我们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大变革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单一行业或国家,而是一个涉及全社会共创共享、共同参与的大事件。我认为,从短期内来看,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提高自身核心能力,加快基础研究与工程创新,为整个经济结构提供坚实支撑。而从长远角度考虑,则需继续实施开放战略,不断吸收国内外优秀人才和资源,以促进本土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同时保持对世界主要科学发现和发明趋势的一致性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