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视觉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陈建文教授,在国内AI领域内,他以一位创业者和学者的双重身份而闻名。然而,作为一名学者,陈建文的身份更为重要——他是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负责人。
在一次国内AI创新峰会上,我第一次遇见了陈建文,当时他的言论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2017CJ会议上,我们再次相遇,这次我有机会与他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交流。
对于许多人来说,人工智能技术拥有悠久的历史,但它始终保有一份复兴的希望,这主要得益于关键技术不断升级和突破。这些关键技术包括感知、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大数据以及模式识别等。但从十多年来在AI领域工作经验出发,陈建文持有独特看法。
“人工智能之所以能长盛不衰,是因为它是未来的趋势,是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 他说,“就像我们过去看科幻片,如《阿凡达》、《星际迷航》、《骇客帝国》,描述的人类未来几乎都差不多。”
除了这种趋势外,人类对未来的向往也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想象一下,将来机器人的存在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那些科幻电影中描绘的人类梦想,这些都是引领着我们努力实现目标的一种向往。
随着计算能力和硬件条件的不断完善,每个时间点都会出现新的技术成就。而这些新技术并不是简单地延续前几代,而是在算法突破后逐步出现并实现。这正如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问题,不仅传统编程难以解决,也需要依靠神经网络这样的新方法来应对。
因此,对于AI复兴,不仅仅是关键性技术延续或突破,更重要的是人类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与渴望。这一切都在支撑着AI应用场景及其持续发展。
谈及直播和交互,我们可以看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界限正在逐渐模糊。在日本动画《哆啦A梦》中,即便最终揭示真相,那些虚拟人物也只是一个虚拟世界中的存在,与我们今天看到的魔术或者电影中的场景无本质区别。
陈建文认为,无论未来走到何种程度,只要人类心中有关于未来的向往,就会有人去追求这项追求。他提出了一个思考:视频直播是一种阶段性的形式,而VR则是其一种形态,从广义上讲,它们都是属于人工智能范畴,其核心也是基于AI技术完成视觉应用场景和用户接口。这也是扎克伯格扎克伯格认为VR还需至少十年才能普及的心理状态,因为它涉及到重大的商业投入和市场扩展计划。
30年前的家居生活无法预想到今日如此丰富多彩,而今的情况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对于家庭生活产品改进,陈建文持积极态度,他相信未来家居必将采用更多先进设备,如智能音箱等,并且认为这些产品可能不会只限于音箱形态,还可能变成贴墙按钮或甚至是一个机器人或虚拟助手。
例如,一旦你站在房间里,只需一点触控,就能召唤出全息美女,她可以回答问题、陪聊天甚至执行指令,这就是完整融合家居功能的一种体验。而现在市面上的各大品牌如Echo、Google Home、小爱同学等,都被视为针对传统音箱与家居市场理念的一次重大转变,他们提供了广泛而庞大的应用场景,并且具有潜力成为家庭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过,它们是否能够形成产业链,以整合市场并占据主导地位,则仍然是个挑战性的课题。
总结来说,对于 陈建文教授来说,AI更像是工具,比如帮助盲人的路线导航,或快速寻找物品。而AR/VR也不应该只是娱乐工具,它应当更多具备工具属性。在家庭环境中实施智慧设备时,其核心亦应以工具性为基础,而非外观形式。此外,该行业背景下的商业化需要时间构筑完整产业链,因此这一过程充满了潜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