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技术变迁与智能交通物品解决方案

1978年至2018年,两代人见证了中国城市面貌的巨大变革。40年里,中国道路交通信号控制从手动开关到自适应控制,为交通信号行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的大街上以自行车和公交车为主,车流量稀少,交通控制需求不高。在一些主要路口,大部分使用的是手动控制的信号灯。执勤人员坐在岗亭中,用眼神监控路口车流情况,并通过手动操作开关来实现绿灯放行。

最早的信号控制机器,其设计类似于钢琴键盘,有绿灯和红灯按钮,每个方向对应一个直接控制电流的开关。只要有车经过,就不能停止操作,全是全手工操作。

自动化时代的启蒙

北京7386工程,被视为中国城市交通自动化系统发展史上的标志性项目。这源于1973年的一个提案,即将现代通信技术应用到交通管制与车辆调度上。当时北京市第四电子机械工业部部长王铮向市长吴德提出这一想法,从而拉开了中国城市交通自动化时代的大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以及对现代通信技术应用于城市交通管制与调度方面深入研究,我们开始推出计算机集中控制线性的总体方案(又称“绿波带”,意在优先保证干线道路一路畅通)。这个方案后来被命名为全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自动交通信号系统,在1978年5月至11月间试验运行于北京前门至象海街之间。这段时间内,我们采用地磁式及二次谐波式检测设备进行测试。

7386工程之后,全国各主要城市迅速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并投入实际应用中。在1987年,一场关于引进还是国产化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讨论。此后,不同地区逐渐建立起不同规模、不同的系统,这些都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90年代以来,由于是基于国外经验和原则开发出的许多系统,它们虽然能够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智能化服务,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单点感应无法满足复杂环境下的需要,因此我们一直致力于提高这些系统性能和功能,以适应当时快速变化的地理环境以及日益增长的人口密度所带来的挑战。

进入21世纪后的十几年,我国道路交通信号管理体系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畅通工程”的推广实施,以及各大都市中心区域建设中的智能指挥中心等设施完善,我们开始更加注重利用数据分析来提升运营效率。此期间,一系列新型智能停车辅助、视频监控等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逐步融入现有的传统基础设施中去改善其性能,使得整体可靠性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也降低了维护成本。

2000年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规划部门及其下属机构进一步加强了对这项关键领域投资额增加以及多种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对整个国家来说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一段历史。

2010-2020年的这一时间框架内,将会继续看到更多新的解决方案出现,比如物联网(IoT)网络集成、更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以此确保我们的基础设施能更加有效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情景。

最后要注意的是,这些努力并不仅限于物理层面的改进,还包括但不限于软件层面的更新,让我们的整个信息生态网更具韧性,更能抵御未知挑战。

标签: 智能装备方案

猜你喜欢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