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严格监管下,今年的双十一家电市场展现出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宁静。除了海尔、美的等少数大企业,在11月12日如期发布了他们对双十一销售业绩的一份详细报告,绝大多数家电企业似乎对于这个年头的大促活动并不感兴趣。
这让人不禁好奇,今年双十一家电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家电厂商们又在想什么,又在做些什么?
不过,即便没有具体数字公布,只有天猫和京东简单表示取得“创纪录”的增长,但众多家电企业和商家的表现却显得异常安静。是不是说双十一对家庭消费产生了刺激作用,而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刺激效果逐渐减弱?还是说,家电厂商们对于这个活动本身就失去了信心?
根据掌握到的信息显示,这一年来,由于“国补”政策以及主要厂商之间的竞争,使得主销产品价格出现了一次五年来的历史性低点。这包括空调、冰箱、电视机、洗衣机,以及厨房用具等。许多行业内的人士都认为这些商品真的太便宜了,比出厂价还要低。
但与此同时,一些中高端精品型号则出现了强劲反弹。此外,从10月中旬开始直至现在,这些爆款及精品型号产品已经出现持续性的断货情况,不仅限于某一两个品牌或单一型号,而是涉及到各个知名品牌上的主销产品。
尽管如此,有一些观察者提出了质疑:为什么这一年的双十一并没有像往常那样热闹起来呢?
首先,与前几年相比,消费者的需求似乎降级了,他们不再那么积极地参与购物。而且,在上半年的618购物节之后,再加上下半年的这种冷淡态度,让整个环境变得更加沉稳。
其次,“国补”政策已经提前启动,并且聚焦于1级能效下的精品型号,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双十一只是锦上添花,没有足够吸引力来增加关注度。
最后,还有一点不得不考虑,那就是两极分化现象越发明显。一方面,有些成功获得订单和快速销售的大型制造商能够抢占利润;另一方面,大部分其他制造商则面临着疲软甚至惨淡的情况,这导致整个行业呈现出一种平静而非喧嚣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