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文:电子科技大学视觉智能研究中心主任,AI领域的探索者与推动者。在国内AI人的印象中,陈建文是一位跨界创业者兼学术专家。他的身份,是他最为在意的——担任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然而,他并非那种严肃典型的学者,而是开放、跳脱型的思考者,这主要体现在他深邃的洞见和多样的表达。
我们第一次遇见他是在一个关于AI创新峰会上,当时作为主办方特邀嘉宾,他不经意间就发表了令人震惊的话语。这次,在2017CJ,我们再次见到了他,并进行了一场深入交流。经过一周左右零散整理,我们终于将这次谈话记录下来: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人工智能技术拥有长达61年的历史,以及三起两落的复杂历程,其持续发展和不断复兴,与某些关键性技术如感知技术、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大数据、模式识别等不断升级突破紧密相关。但对于已经沉浸于AI领域十多年的人物陈建文来说,他似乎有着独到的判断。
“人工智能之所以能保持长盛不衰,或许能够不断复兴,最根本原因是它本身就是未来趋势,是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这个谁也抗拒不了。” 他比喻道,“就像我们70年代80年代看过的小说,如今看《阿凡达》、《星际迷航》、《盗梦空间》,基本上描绘出的未来的画面差不多。”
除此之外,陈建文认为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类对未来的向往。他解释道:“想象一下,在未来,有机器人陪你说话,你可以做各种事情——今天我们看到的科幻片,都描绘了这样一幅令人向往的画面。”
技术发展通常有其轨迹和规律,每个时间点都会出现不同的技术成果,与计算能力、硬件条件等因素相辅相成。“就像几年前讲模式识别,再后来又提到机器学习,这些其实都是随着计算能力增长、算法突破而自然逐步出现实现。” 陈建文指出,“例如神经网络被用于解决各种问题,如机器视觉和语音识别。”
因此在陈建文看来,AI复兴并不仅仅依赖于几个关键性技术延续突破,它更大的原因是人类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而这种向往支撑着AI技术及应用场景进一步发展。
讨论到直播与交互,就不得不提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差距界限。而这里,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情况。“如同日本动画《哆啦A梦》中的主角大梦初醒,一切都变成了假设;而我们的magic(《骇客帝国》中的情节)以及《盗梦空间》、《阿凡达》的场景,也没有本质区别吗?”
“所以我认为,将来甚至100年内,虽然所有东西都会演进,但唯一不会改变的是人类对想象中的未来的向往。这让所有研究员工程师博士资本都追求这个方向努力。” 陈建文总结道,“大家觉得这是未来目标,要达到那个目标,就是算法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视频直播技巧及其演化,从广义角度讲,它们属于AR/VR范畴,其核心也是AI技术。虚拟现实完成的是AI视觉应用场景用户接口。这也是为什么Facebook扎克伯格认为VR还需要至少十年以上才能进入普通生活,但仍然押注这个领域。
2015年行业讲直播视频,2016年讲VR,现在可能会更多地讨论其他内容,就像科幻片里的情节一样,只需按键,我就在你房间里瞬间出现在旁边,然后聊天结束一按,又回上海了。传输的是不是我?或许只是我的影像呈现出来而已。
对于家庭生活智能化产品,陈建文持积极态度。他相信,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是汽车还是智能家居产品,都将成为家里的标配。“从算法环境等因素看,它们都是接口设备,不一定以目前形式存在。”
关于这一点,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不管是形态上的变化,比如音箱形态贴墙按钮形态还是机器人虚拟人形态,“只要你的需求满足,那就是smart home啊,对吧?” 对市场上的各类智能音箱产品,如亚马逊Echo谷歌Google Home苹果HomePod小米小爱同学阿里天猫精灵X1等,陳健文认为它们是一种针对传统音箱家居市场理念的大爆炸。
商业化应用场景将非常广泛且巨大,但爆发时间点或需要程度是个课题。“中国目前智慧住宅智慧音响独立太多,没有形成产业链,所以最后整合市场依旧巨鳄的事,只有它们才有体量实力。” 陈健文指出了挑战所在:“哪个公司能完全以智慧音箱为入口整合所有家居,那么它就是未来。”
最后,他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即“工具属性”至关重要。他说:“它应该更多工具属性,而不是玩具。你不能把医生当宠物一样用,你得把医生当医生用!” 这正是我希望给予大家的一些建议:不要只看到外表,更要注意功能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