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智慧家庭产业论坛的展示大厅里,小李(化名)站在一台展示设备前,向同行们诉说着自己的不幸。他的公司刚刚进入了智能家居这个热门行业,但即便他们推出了一款创新性强、定位明确的新产品,销路依然很难打开。“我们虽然还好,有准备年销售量达30万个,”他说,“但比起老张(同为化名)的成就,我们显得格外落后。”老张自信满满地介绍了自己公司产品的制作工艺和精准的品牌定位,而小李最关心的是老张的话:“我们早已进入联想的大型零售店!”这让小李既羡慕又嫉妒。
随着智能家庭技术的兴起,大厂家纷纷布局,但中小企业也看到了机会。他们通过发布各种新品来参与竞争。不过,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是没有自己的电商渠道或社会渠道。大多数时候,他们只能寻找拥有渠道的大企业合作,就像老张所做的一样。
这种合作并不是易事,因为中小企业需要被选中的话题。而且,即使被选中,也要符合大厂家的“利益”。首先,要有足够大的销售额,为其带来价值;其次,产品必须经过创新考验。在整个智能家居领域火爆时,大厂家都在为自己的智能家居渠道布局,并且对创新的需求感到不足。然而,在众多厂家的竞争中,对于创新来说,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家居市场的不断扩展,每个玩家都开始围绕家庭生活方式进行布局。互联网巨头如小米、乐视和百度等通过电视盒子、路由器以及可穿戴设备等硬件设备进军家庭市场;而苏宁和京东则利用电商平台作为跳板进入这一领域。而传统家电制造商,如海尔,则从电视机、烤箱到空调和热水器,不断拓宽其线索,并开发专用的APP操作软件,以构建针对性的U+模式。
尽管表面上看似繁荣,可实际上背后存在创新的缺乏问题。一方面,由互联网巨头推出的各类硬件已经出现了同质化现象;另一方面,对于传统 家电转型为智能制品,如电烤箱、空调及热水器等,其普及程度仍需时间。此时,小规模企业因灵活与适应能力强,可以更快地进行创新。这也是它们能够找到市场细分空间的地方,比如针对母婴人群或老年人的健康监测服务,都有特定的需求。但这种细分也意味着短期内可能不会盈利,这正是大型企业不愿意承担却是中小企业可以利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