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技术变迁展览会物品展示新篇章

1978年到2018年,两代人的时间,中国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中国道路交通信号控制从人工扳动开关到自适应控制,开创了多个“第一”,交通信号控制行业由此发展崛起。

全手工操作

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街上基本以自行车和公交车为主,车流量非常少,交通控制需求低,一些大城市启用的多是手动控制信号灯。大街上在一些主要路口都设有一个岗亭,执勤坐在岗亭里,时刻关注路口的车流量情况,手动控制着开关实行绿灯放行。最早的信号控制机,只能直接对照红绿灯进行简单操作,如何复杂的情况下无法应对,全手工操作成为常态。

自动化控制开启

北京7386工程,被视为中国城市交通自动化控端登场项目。源自1973年的王铮给吴德写信,“要将现代通信技术应用到交通管制和车辆调度上去。”后来总体组根据《北京市城市交通自动化控端方案(草案)》提出了计算机集中控端系统(又称绿波带)的总体技术方案。在1978年5月至11月,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交通信号自动控端系统在北京前门至象来街正式试验。这次试验使用了地磁式车辆检测器、二次谐波式车辆检测器等新型设备。

7386工程之后,无论是全国各主要城市还是其他地区,都迅速开展起了这项研究与工程。在1987年,我们利用引进技术开通了SCOOT系统,而上海则在同一年开始使用SCATS系统。此后的十几年内,不仅深圳、沈阳、南京、广州、天津、大连等大都市也相继建设了一系列不同规模和功能不同的道路交通信号控端系统,而且我们还组织研发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城市交通控端系统》,这是我国自主研发并开发的第一个实时自适应城市交通控端系统。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逐渐意识到外部公司提供的科技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不足之处,这促使国内企业开始研发自己的产品,如连云港杰瑞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宝康电子控制工程有限公司以及南昌金科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厂商,他们初期研发出的单点信号机体现出这一时期特有的特征。

进入2000年的十几年间,由于“畅通工程”的实施及各大都市建立起指挥中心,无论是在基础设施还是在软件算法层面,都迎来了全面升级。在2001-2003年的短短三年期间,我们不仅实现了GPRS无线联网,还采用嵌入式平台提升性能,使得我们的Ctrl+V让步向智能化迈出了重要一步。而到了2004-2005年度,我们甚至成功打破海外公司长久垄断高级市场,并且展现出完全智能化处理能力。

互联网数据融入

2010年代之后,由于“两化”工作不断深入以及互联网视频图像处理技术日益成熟,对传统网络环境中的公路网络进行优先管理变得越来越可能。周永顺认为近几年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新的检测方法如地磁、视频雷达等,以及通过互联网信息融合,从而提高整个管理效率。他说:“世界上最远的是摄像头与停止线之间。”

2016杭州·云栖大会上,“智慧街道”概念被提出,并展示了一种基于摄像头监测与数据分析进行智能调整的一种方法。此外,在这个会议中还展示了一种能够感知拥堵事件并快速响应策略,同时结合滴滴这样的服务提供者,以更精准方式预测和调整流量。此举标志着传统机械性的运作转变成了更加灵活、高效的人工智能时代。而到了2017那一年度,当滴滴首次将其“互联网+”模式应用于济南之际,它们不仅增加了解决问题的手段,也增强了解决问题速度,为未来所做准备。当同样的理念被其他企业如海信采纳,并继续扩展其影响力时,那么这些改变看起来就像是不可逆转的一条轨迹。

相关标准也随之更新,其中包括《道路traffic signal control systems gener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标准,该标准规定了对于所有使用该类设备的人员或机构必须遵守的一系列要求。这意味着除了改善实际效果以外,还确保所有参与者都能按相同标准运行,使得整个行业更加稳定可靠。

最后,让我们回望四十余载过去,从最初的手动操纵直至现在已经拥有如此高度集成、高效性极佳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是不是感觉就像是走过了一座未曾想象的大桥?每一次跨越都是为了更好的未来,每一次尝试都是为了更完美的地平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