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智慧家庭产业论坛的展示大厅里,小李(化名)站在一台展示机前,向同行们诉说着自己的不幸。他的公司刚刚进入智能家居这个热门行业,但即使推出了创新性强、定位明确的新产品,销量仍然难以提升。“我们今年销售目标是30万个,”他说,“相比之下,我们的竞争对手已经成功入驻了联想的大型实体店。”这让小李感到既羡慕又无奈。
随着智能家庭技术的兴起,大型企业纷纷介入市场,但中小企业也看到了机会。他们通过发布各种新产品来应对这一趋势。在现有的销售模式中,智能家居新产品主要通过电商平台和社会渠道出售。然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没有自主的电商渠道,而且由于成本限制,也无法建立自己的社会销售网络。这就需要它们寻求与拥有强大渠道的大型企业合作。
这种合作并非易事。大型企业往往只会选择那些能够为其带来价值和增长潜力的合作伙伴。这意味着中小企业需要证明自己具有足够的销量,并且能提供符合大厂利益要求的创新产品。在整个智能家居领域,大型企业正在积极布局其渠道,而对于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小规模制造商则面临更多挑战。
尽管物联网技术正迅速发展,智能家居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每个玩家都在努力拓展市场空间。互联网巨头如小米、乐视和百度先后推出电视盒子、路由器等硬件设备;而苏宁和京东则利用自身庞大的电商平台进军智能家居领域。而传统电子制造业巨头,如海尔,则从电视到烤箱再到空调,它们均在探索如何将传统家的“智”引入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尽管如此,在表面的繁荣背后,却隐藏着创新的不足。大多数互联网巨头推出的初期硬件产品已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同质化,而针对传统商品进行改造后的“智能”版本虽然有试点,但普及尚需时间。此时,此刻,对于大厂而言,小巧灵活的小众品牌似乎成了被忽视的一个细分市场——但正是这些细分市场成为了中小企业发挥优势的地方,因为它们可以专注于特定的用户群体,比如针对婴幼儿监测或老年人健康护理等,这些都是有需求也有空间增长的地方。但这也是短期内难以盈利的事实,因此不是所有的大厂愿意去承担此类风险,而对于勇敢追求的小微制造业来说,这恰恰是一个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