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智慧家庭产业论坛的展示大厅里,小李(化名)站在展示台前,向同行们抱怨说:“我们上市了好几个月了,但一月份出货量才几百台。”他的公司不久前进入了智能家居这个热门行业,并推出了创新型产品。尽管产品定位明确,但销路依然难开。“我们今年计划销售量达30万个,”他表示,“相比之下,我朋友老张的公司销售情况就更好。”
老张(同为化名)自信地介绍着自己的产品制造工艺和品牌定位,小李最关心的是老张后面的话:“他们早已进入联想的实体店渠道!”这让小李感到羡慕。
随着智能家庭市场的兴起,大厂家先后布局,而中小企业也看到机遇,发布各种新品。目前来看,智能家居新产品的销售主要有两种模式:电商和社会渠道。但是中小企业没有自主成功的电商渠道,而且由于成本问题,更难以拥有自己的社会渠道。有效的方法就是与像联想这样的大企业合作,就像老张所做的一样。
不过,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厂家的合作条件非常苛刻,只有那些能够为其带来价值的大客户才会被选中。而且,大厂家的创新能力不足,所以只有符合自己利益标准的小伙伴才能获得机会。在整个智能家居火爆时期,大厂家都在为自己的智能家居渠道布局,而当物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每个厂家都会围绕智能家庭开始布局。
互联网企业如小米、乐视、百度等先后推出了电视盒子、智能路由器以及各种可穿戴设备;而苏宁、京东则利用电商平台进军智能家居市场。而传统家电制造商如海尔则从电视、烤箱、空调等方面扩展战线,并开发专用的APP操作软件,以构建U+模式。
尽管外表看似热闹,但实际上创新的短缺是隐藏的问题。硬件商品出现了一定的同质化,而且针对传统家电领域内的很多高科技改造,如烤箱、小冰箱等还处于试水阶段,对普及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小型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灵活性和创新能力,即便各个行业的大厂已经先后进入,也留给它们较少空间。不过,由于这些高科技商品具有强烈的人性化需求,比如针对婴幼儿监测或对年长人群健康护理,都存在潜在市场空间。这也是中小型企业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因为它们通常不会被大规模生产所忽略,从而成为“细分市场”的探索者。此时此刻,这些细分市场虽然短期内可能不易盈利,但是正是这种局限性成为了这些潜力股中的宝贵资源,让它们成为众多巨头竞争中的“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