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科技观察】小熊电器在营销上补齐了不足,但研发缩水却引起了关注。相比之下,削弱研发可能对小熊电器的影响会更大。
10月28日,小熊电器发布了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营业收入增长16.29%,毛利润35.8%增长,同时前三季度净利润2.4亿元,同比增长27.24%。
产品主要来自母婴、家居等新兴品类和壶类、锅煲等传统品类。渠道方面,小熊电器在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表现稳定,而拼多多、抖音等新兴渠道及线下传统渠道增速较快。
营销方面,小熊通过创意宣传,如邀请明星檀健次代言,以及秋日概念融合美食与美景打造12种秋日味道,通过视频推广不同场景和搭配产品。公司还计划在“双十一”与李佳琦合作,市场对销售数据充满期待。
然而,小熊电器面临问题不断,没有如财报所示那么乐观。在疫情后,把产品核心价值放在年轻一代微需求上,加工业设计和多功能,为用户提供优质体验和生活价值。但从官方店铺看,大多数新品仅调整外形或颜色,不再取得酸奶机或打蛋器那种口碑拉动销量的效果。
研发投入减少是问题之一。2021年销售费用为5.53亿,同比增长25.66%;研发费用1.3亿,同比23.42%增长。而进入2022年前三季度研发费占营收的比重仅3.9%,销售费用高达3.68亿,是研发费用的四倍,这并不是积极信号。
扩张过程中质量把控不严,有质量问题被市场监督管理局点名,一些型号被标记不合格,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九成投诉都是质量问题。此外,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的投诉数量也达到300余起,从2019年到2022年时间跨度较大。
尽管第三季度销售数据良好,但自2020年以来,小熊的销售一直下滑。市值从200亿降至90亿以上股价下跌超过半数,对于创意小家电龙头来说,这是一个警示信号。现在的小熊似乎有些着急,要么回归初心坚持研发攻坚和品控战,要么面临竞争伙伴超越风险。如果持续走低,其投资人接受将会困难。此时此刻,对于小熊能否保持核心优势,无人敢有定论。(图片:吕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