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数据驱动董明珠的赌注与格力芯片的成功命运

在中国信息产业面临“缺芯少魂”的挑战之下,国内掀起了一股造芯热。然而,这种“冲动型”造芯,究竟有多少是实干派呢?这是一个疑问。

12月2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中国企业领袖峰会上说:别人做芯片股价飙升,我一讲做芯片股价(格力电器)就跌了,因为我是真做。董明珠说这话,显然是有弦外之音:一些企业并不是真心做芯片,目的是借芯片概念炒作股价,是一种逐利行为。

我们知道,造芯片不是一句话这么简单,需要大量技术人才,需要大量的投入,见效慢,而且成功率低。所有,一般来说,不会轻易投入重金去造芯片,大部分是借着这个概念,把股票价格搞上去,从里面获得回报。这正符合资本追求短期回报、套利走人的特性。

我们知道海思作为华为旗下的半导体公司较为成功。但不为人知的是,这背后隐藏着15年的默默付出和数百亿元的投资。这是一笔巨大的风险投资,也是一份沉甸甸的心血和汗水。在普通企业看来,这样的投入根本无法接受,而资本更是不愿意这样去承担风险。

早年时华为海思被很多人唱衰,看好的人不多,但经过十几年的坚持和努力,现在华为已经在移动设备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今天华为发布的麒麟980处理器创下了6项世界第一,为其赢得了广泛认可。

华为能够成功地开发自己的硬件,与其对研发投入极度重视以及对人才培养不遗余力的态度息息相关。而且,他们坚信“板凳要坐十年冷”,耐得住寂寞。这一点也体现在董明珠领导下的格力电器中,她同样强调只谈实际行动,不参与概念炒作,只要能把事情办好,就算失败也不介意,但是对于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产品如手机等,那就是另一码事儿了。

今年冬天,在一次公开场合上,董明珠宣布宁愿少活10岁,也要把这些新兴技术发展好。她虽然遭到了来自股东们以及其他反对者的一些压力,但她坚信自己的道路,并且准备好了应对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她甚至暂停分红,将收益转向支持研发工作,以此来确保未来可以更快地推进创新产品生产线并扩大市场份额。

根据她的计划,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要想实现营收从目前2000亿增长到2023年的6000亿,以及砸500亿用于新兴技术研究开发项目,这个梦想似乎有些遥不可及。但只要她保持这种决心,并且持续执行她的策略,就很难有人能阻止她达到目标。如果雷军的小米想要超越这样的成绩,那么他们将不得不在最后一个季度内实现700亿美元收入,这无疑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至少是在当前的情况下如此看起来。而对于董明珠而言,她已经开始构建新的梦想,并决定以此来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而非只是盲目的追求短期利益或仅仅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正确而采取行动。

文/徐上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