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737Max软件补丁逻辑引发社会关注智能交通监控系统安全性存疑

我认为,波音737Max软件更新的逻辑仍存在疑问。尽管波音公司声称已进行了数百小时的分析、实验室测试、模拟器验证以及两次飞行测试,但这次更新是否真正解决了所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考验和讨论。

首先,新的MCAS系统设置了一个迎角传感器差值阈值5.5度,如果两个传感器读数差异超过这个值,MCAS将不会激活,同时会向飞行员发出警告。这一措施是否合理,是建立在哪些科学依据之上?如果两个传感器确实出现误差,而真实迎角又远超安全范围,这样的警告系统能否有效避免悲剧重演?

其次,MCAS现在只在迎角过大时执行一次修正,并不进行连续修正。这意味着如果机舱环境并未脱离失速风险,那么一旦MCAS干预后再次发生同样问题,该怎么办?这种有限制的干预模式是否足够保障乘客安全?

此外,我对波音将水平安定面角度改变量限制为小于飞行员人力拉杆极限值这一设计感到好奇。这种限制有助于确保飞行员能够抵消MCAS影响,但也可能导致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及时反应。此外,对驾驶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以及在驾驶舱增加关于迎角传感器差值警告等内容,也是推动航空安全进步的一步,但这些改进还需通过实际操作来检验。

最后,我完全同意陈海昕教授所提出的疑问。他指出,即使修改了软件逻辑,也存在隐患,比如仅基于两种传感器读数就判断是否启动MCAS。而且,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些修改只是针对之前的问题而作出的应对,而我们还不知道埃航事故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更别说与狮航事故之间的潜在关联。

总之,这场波音737Max软件升级事件虽然是一大步迈向更高层次的航空安全,但由于涉及到复杂的人工智能系统及其决策过程,我们必须保持谨慎和批判性地评估每一步行动。在没有充分证据表明所有问题都已经被彻底解决之前,我们应该继续追求完美无缺,不断提高我们的标准,以保护每个乘客的心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