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几年里,美国政府对本土是否仍能掌握尖端芯片制造技术的能力感到极度焦虑。媒体上充斥着美国在芯片制造领域落后于他国以及失去生产尖端芯片能力的报道。这种焦虑既源于与中国竞争的地缘政治担忧,也是因为美国似乎真的失去了生产芯片的主导地位。
D2D咨询创始人Jonathan Goldberg认为,这个问题主要是经济问题而非技术挑战。也就是说,当下的英特尔仍然具备生产尖端芯片的技术,只是从经济角度看,这门生意并不足以支撑其持续发展。
英特尔在芯片制造领域拥有最先进设备并积累了深厚的行业经验,但他们无法以盈利方式生产18A或3nm级别的晶圆。这意味着即便英特尔有技术优势,其无法有效转化为经济上的成功。
目前,美国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是,如果因为军事冲突而无法自主生产尖端芯片,并且台积电停止为美国提供晶圆服务,那么这一状况将直接威胁到整个国家经济结构,造成巨大的破坏。
此时,英特尔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恢复其自主生产晶圆的能力?假设政府愿意投入足够资金支持,则恢复生产流程将会迅速进行。不过,在早期阶段,由于良品率较低,政府若能承担这一损失,以固定的价格购买只有5%-10%良品率的晶圆,就可以给予英特尔“喘息”的机会,以此进行工艺优化和改进。
在半导体产业中,产量能够解决许多问题,只要能接受高成本,即可获得足够经验来优化工艺,从而提高良品率。
台积电崛起的一大原因是,它错过了移动市场机遇,使得台积电成为了手机代工厂首选,而这推动了台积电产量的大幅增长。一旦资本及技术原始积累完成,便能够快速迭代,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除了直接补贴外,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是新台币带来的间接补贴。在20多年的时间里,其汇率似乎一直与美元挂钩。当美元升值时,如同《经济学人》所称“巨无霸指数”,新台币相对于美元购买力的下降正好是在台积电崛起期间发生的事象。这不仅提供了一笔巨大的、间接性的补贴,而且使得员工薪资远低于其他国家标准,同时保持了竞争力,为公司培养庞大的人才库打下坚实基础。
然而,对于如何应对这种情况,有些研究报告指出新台币相对于美元汇率被低估约30%。因此,对于建设新的工厂进行产品生产来说,与现有的成本比较高出20%至30%,这是不可避免的情况。此种优势管理层把它用于人才团队建设,而不是浪费在一些收购上展示了其智慧和决策能力。
但这样的局面让人们开始质疑:面对如今强大的对手——比如像微软这样强大的客户,以及不断增加压力的全球供应链风险,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措施来确保英国企业保持竞争力?
尽管美方了解到货币政策如何影响业绩,但一直没有采取行动干预。在参与全球半导体产品供应链中的每一步都需要外部资金支持,对英特尔而言,让政府介入成为迫切需求。而采用更商业化的手段,比如吸引外部投资,将是一个更加符合市场规则和公平原则的手段。但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通过补贴帮助拯救这个行业领头羊——英特尔。
另一方面、三星虽然面临类似的问题,但是选择把这些潜在资源投向其他地方,比如内存业务开发,而不是扩展晶圆厂规模。这可能会导致短期内三星需更多财团支持。如果韩国财团对于扶持晶圆厂感兴趣程度,我们不得而知,因为内存业务显然占据三星集团当前核心位置。最后,无论是英特尔还是三星,都必须依赖外界支持才能继续参与这场激烈竞赛。
文章来源: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编译自https://www.techspot.com/news/105432-intel-vs-tsmc-why-economic-factors-not-tec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