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通俗讲:双十一家电安静背后的故事
在今年的双十一大促活动中,家电市场呈现出一种令人意外的宁静。除了海尔、美的等少数大企业,它们如期发布了战报,其他绝大多数家电企业则保持着平常心,似乎对于这场盛大的购物节并不感兴趣。然而,这种安静并非意味着家电市场没有活力,而是因为双十一的大促刺激作用在逐步减弱。
根据天猫和京东公布的成绩单,这两大电子商务平台虽然没有披露具体交易额,但表示取得了“创纪录”的增长。不过,家电圈注意到,大部分厂商和商家的表现却显得格外低调。这是否意味着双十一对家电消费已经失去吸引力?或者说,是不是由于各种政策变动和竞争加剧,使得家电厂商对此次促销活动持有保留态度?
事实上,信息显示,在今年的双十一期间,一系列国家补贴政策以及主流品牌之间的价格让利,让整个市场形成了一种“价格谷底”。包括空调、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主销产品,其价格普遍低于出厂价甚至更低。而这一现象,不仅限于入门级别产品,有些中高端精品也出现了强劲反弹。
许多经销商向我们透露,从10月中旬开始,即便是启动前夕,这些爆款产品就开始出现断货情况,并且这种断货不再局限于某一两个品牌或型号,而是涉及到了主要品牌的大宗商品。这表明,即便是在很多人认为这个行业冷清的情况下,也有一定的热点存在。
同时,由于国补政策推动,一线市场上的家庭用户加速提前消费,以确保能够享受优惠。此时,无论是哪个品类,只要能获得20%以上国补,那么即使是在年末,也会有大量用户选择提前购买以满足需求。
不过,对于这次双11来说,有一些变化也值得关注。首先,与往年相比,现在每个企业都需要更加精准地把握目标客户群体,加强营销执行力,同时完善销售渠道。这是一场长期而艰苦的竞争,其中只有那些顶尖品牌才能占据主导地位。
其次,由于消费者行为发生转变,更注重生活品质与功能性,因此清洁器具和生活用品成为新热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不能创新销售策略,而只是依赖国补带来的降价,那么只能拼价格而非利润,最终导致用户只看重最便宜的一方。
最后,由于整体市场趋稳,没有像往常那样受到重大事件影响,所以竞争变得更加残酷,每一次搏击都要深入到细节之中。不少乡镇经销店因未能获得国补资格,便已半个月没营业可开。
那么,我们为何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却看到如此平淡无奇的情景?一方面,是因为消费者的疲软,以及整个行业内缺乏那种曾经给予我们巨大振奋力的冲击;另一方面,则可能正好相反,因为早在启动之前,就已经预见到了这一波浪潮,即以旧换新之举所带来的期待,它成了所有焦点所集中的地方。而对于这些参与其中的人来说,不管如何,都无法忽视这个改变——它们不再只是为了参加盛会而忙碌,而是被迫成为那样的必要角色之一。